筑牢育人基石,共绘校园蓝图
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,更是师生学习、生活、成长的家园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,校园基础设施(如教学楼、实验室、图书馆、学生公寓、体育场馆、食堂、智慧校园等)的建设与更新,已成为支撑人才培养、推动科研创新、提升办学质量、改善师生福祉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高校基建项目并非简单的“盖房子”,其决策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、校园环境的长远品质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。在此过程中,严谨的决策论证与广大师生的深度参与,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。
一、科学决策论证:确保学校基建“建之有据、用之有效”
学校基建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、教育经费和社会资源,每一分钱都弥足珍贵。项目一旦建成,其影响将持续数十年。因此,必须摒弃“想当然”或“形象工程”的思维,通过系统、专业的决策论证,确保项目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师生的核心需求。
(一)精准对接发展需求,避免资源错配:通过深入的调研与论证,明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。是教学空间严重不足?是科研设备急需升级载体?还是生活服务设施存在短板?科学论证能帮助学校厘清优先级,避免重复建设、过度建设或建设后利用率低的“面子工程”,确保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向最急需、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。
(二)优化设计方案,提升功能与品质:从建筑布局、空间设计、材料选用到智能化系统集成,每一个环节都需经过专业评估。严谨的论证能综合考虑教学规律、科研流程、学生生活动线、无障碍设计、节能环保、安全韧性等多重要求,力求打造功能完善、使用便捷、环境友好、富有美感的现代化育人空间。
(三)严控成本与风险,保障项目可持续:对项目的投资估算、资金来源、建设周期、后期运维成本进行充分评估,防范超预算、延期等风险。同时,进行环境影响、安全稳定、社会舆情等方面的评估,确保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安全、稳定、高效运行。
(四)提升决策透明度,凝聚校内共识:一个公开、透明、基于数据的论证过程,能让广大师生了解项目背景、目标和方案,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质疑,增强对学校决策的理解与支持,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。
二、师生参与:注入育人温度,共建美好家园的“智慧源”
师生是校园的主人,是校园空间最直接的使用者和体验者。师生的切身感受和实际需求,是评判基建项目成败的最终标准。因此,让师生广泛、有序地参与到决策论证过程中,不仅是民主管理的体现,更是提升项目“育人”属性的关键。
(一)需求的真实“传感器”: 教师最了解教学与科研对空间和设施的具体要求(如实验室的通风、承重、管线布局);学生最清楚自习、社交、生活对环境的期待(如自习室的安静度、宿舍的舒适度、公共空间的活力)。师生的参与能确保设计方案真正“接地气”,避免出现“好看不好用”的尴尬。
(二)智慧与创意的“贡献者”: 高校汇聚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充满活力的青年学子。建筑、规划、环境、管理、艺术等专业的师生,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建议和创新的设计理念。即使是非专业的师生,其独特的视角和生活智慧也能为项目优化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。
(三)校园文化的“塑造者”: 基建项目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建造,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。师生参与设计过程,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、历史传统、学术特色融入建筑风格、景观设计和空间命名中,使新建筑成为传承文脉、彰显精神的“活教材”,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(四)实践育人的“大课堂”: 鼓励学生(尤其是相关专业学生)参与项目调研、方案讨论、公众咨询等环节,是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真实场景的绝佳机会。这不仅能提升专业能力、沟通协作能力和公共参与意识,更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,实现“在建设中育人”的目标。
(五)监督与反馈的“桥梁”: 师生作为项目的直接利益相关方,持续的关注和反馈,能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后期运维形成有效的监督,确保建设质量,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,保障项目长期发挥效益。
高校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栋建筑,都承载着育人的使命。科学严谨的决策论证,是确保高校基建项目不偏离育人轨道、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“指南针”;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,则是让这些建筑空间真正“活”起来,充满人文关怀与智慧活力的“灵魂”。我们应当建立常态化的师生参与机制,在项目立项、方案设计、效果评估等关键环节,通过问卷调查、座谈会、线上平台等多种形式,广泛听取师生意见。
唯有将“科学论证”与“师生参与”紧密结合,才能让高校的基建项目超越单纯的“工程建设”,升华为凝聚共识、共谋发展、协同育人的“文化工程”和“民心工程”,最终建设成为环境优美、功能完善、智慧高效、富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育人家园,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师生的幸福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请扫描二维码留下您的宝贵意见: